地铁减震装置的设计要求
2022-07-26
一般根据城市的地铁减震装置抗震设防要求,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抗震结构。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分析十分复杂,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特征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。不同强度下的响应特性不同。不同结构形式的地下建筑结构响应特征也不同。
从专业的角度来看,地铁减震装置可以分为地铁站(即乘客进出车站和候车厅)和隧道(地铁列车),建筑结构差异较大,地铁站的长宽比相对较小,一般有两层甚至三层,并且作为支撑支柱,类似于地面上的结构,只是埋在土里;但区间隧道是管状的,纵向尺度要比横向得多,不能一概而论。对于地铁车站在地震过程中,结构的薄弱点存在于柱子与下板之间,结构发生突变,形成变化等,为解决这些问题,有学者提出了车站立柱垂直分割,使原来的短柱变成长柱,降低了柱子的弯曲刚度,增加了柱子的柔性,此外,将柱与顶板、底板的接合处改为铰接,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地面振动引起的结构变形,减小结构之间的内力。
地铁减震装置对于易液化的地层,采用截墙等措施,减小地层剪切变形,防止土壤液化,防止液化土进入站场下部,使站场结构上浮。对于间隔隧道,一般采用注浆加固周围地层(地震时,地面建筑主要受惯性力控制,而地下结构受地层变形控制)来减缓地层变形,并在隧道周围设置隔震层,以减缓地面振动引起的过大变形。地铁隧道一般采用盾构法施工,为防止管片螺栓与管片之间的硬接触,在管片螺栓与管片之间设置橡胶圈。对于非盾构隧道,为了减小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,将纵向布置阻尼节点。至于防震等级能达到什么程度,要看设计水平,主要看施工的重要性,并考虑到经济性。毕竟地震是低概率的自然现象,如果防震措施的成本超过了地震造成的损失(考虑概率)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然而,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,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因此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。